Recent Posts

Seo Services

Sports

Seo Services

第三週--稀缺、選擇和歧視都是同義詞嗎?


1.稀缺

故事

稀缺是一個基本事實

人總是這樣的,有了野菜時想吃饅頭,有了饅頭想吃肉,有了肉想喝酒,為了吃上這一口肉,喝上一口酒,就得消耗好多的饅頭。

有了酒肉之後,人們還是覺得不夠,我們要欣賞藝術,所以就得用更多的酒肉去供養藝術家,給他們拍電影,演話劇。

這時候人們還覺得不夠,還想要去爬山,想要登上珠穆朗瑪峰,這時候就得用上更多資源。

稀缺的寬廣含意

有形的稀缺像是,礦產是稀缺的,木材是稀缺的,水是稀缺的,等等。


無形的稀缺像是,美好的景色是稀缺的,新鮮的空氣也是稀缺的。

更甚至時空也是稀缺的,航班在不同時間的價格就差距很大。

地理位置也是稀缺的,土地這麼大,就是那些黃金地段很貴。

信任也是稀缺的,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不是一朝一夕能建立起來的。

結論

經濟學是建立在"稀缺"這個前提上,而且稀缺不是個假設,是個事實。

造成稀缺有以下兩個原因 :

1.你想要的東西,其他人也想要。

2.人的慾望是無限的,甚至是被刻意製造出來的。

2.選擇和歧視


一旦有了稀缺,那就必須會有選擇和歧視。

故事

歧視是不可避免的

1.資源有限,一塊木材,拿來做鉛筆,就不能拿來蓋房子了。

2.時間有限,今晚我去看電影,就不能留在家裡面看電視了。

3.金錢有限,我買了王菲的唱片,就不能買其他人的唱片了。

反歧視造成的後果

1978年,在美國,有位工程師,巴基,參加越戰,斷了條腿,於是決心報考醫學院,立志懸壺濟世。

可是,巴基的年紀有點大了,30歲了,當時美國大學有嚴重的年齡歧視,覺得30多歲的人了不應該再接受大學教育,全部申請的大學都被拒絕了。

此時,巴基發現加州大學有16名照顧弱勢族群的名額,於是他向加州大學申請。

但萬萬沒想到,巴基是白人,加州大學不承認他是弱勢族群,於是巴基覺得受到了歧視,一狀告上了法院。

到此,原本立意良善,為了消除歧視,卻造成了另一種歧視,這稱之為逆向歧視

後來這個案子到了美國最高法院,這中間每位法官意見不一,最後主導意見是,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的種族因素予以照顧,這不違憲,但不能有剛性的配額制度,這違法,所以最後巴基入學了。

結論

因為資源有限,是稀缺的,所以必須得選擇,有選擇就會有標準,有標準就會有人達標有人沒達標,這就是歧視。

稀缺必然導致歧視,我們該關心的,不是要不要歧視,而是該怎麼歧視。

3.凡歧視必得付代價

故事

歧視的起源

1.偏好 : 就是前面說到的,喜歡王菲的唱片就無法買其他的唱片了。

2.信息不對稱 : 假設房間裡突然有隻老虎,你一定會趕緊跑,但如果我跟你說,"這老虎不一樣,它不吃人",你會說,"我怎麼知道它吃不吃人,先跑再說阿",我說,"你這是歧視,你用對一般老虎的標準,來判斷這隻老虎,你應該多花一點時間來了解這隻老虎",你會說,"我瞭解不起,時間太短,風險太高。"

這個歧視的代價很高,但是要跟他慢慢打量這隻老虎,結果最後可能被吃掉的風險相比,這個代價還是值得的。

歧視的人越多,付出越多代價

在美國的一個班級裡,有中國人、美國人、白人、黑人、印度人,這時候如果要組隊,然後還堅持說,"你不是中國人,我不跟你互相往來。",那報告肯定是出不來的。

那如果只是單純的組成一組,不用做報告,那這歧視肯定就會存在的。

結論

歧視就一定會付出代價。

歧視的起源有兩個 : 1.個人偏好    2.信息不對稱

但不管是哪個,只要歧視所付出的代價越高,人們就會越努力去減少不必要的歧視。

4.歧視的作用和限制歧視的惡果

故事

東南亞華人的歧視故事

在東南亞做生意的華人,把做生意的對象分成了7種等級,第1等就是直系親屬,也就是近親,第2等是遠親,漸漸到最後1等,是非中國人的人。

可是那這樣,做生意的範圍不就變小了嗎?賺的錢不就少了嗎?

於是就有經濟學家去分析這種狀況,發現其實這種歧視是有道理的,在東南亞的華人,語言不通,寄人籬下,若真發生借錢不還的情況,很難把人告上法庭,而且在那裏也沒關係,很難處理。

所以這種距離的計算,就是保護他們自己的一種辦法,不僅不會減少收益,反而會增加。

所以當正式的法律體系,無法保障人們做生意的時候,就會利用其他形式的約束來保障。

像上述,同質性越高的人,就有自己的道德約束,有自己的關係,自己的聲譽,這都是保障生意信用的重要工具。

平權運動

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,會發生的原因,有人說是資本家的貪婪,但資本家本來就是貪婪的,所以不成立。

也有人說是金融創新犯的錯,各種資產和債務被各種打包買賣,導致信息不對稱,導致金融危機,但這也不靠譜,其他行業裡的商人怎麼也沒這麼幹,然後賣個好價錢乎弄別人呢?

其實真正的原因是,在美國的歷史上,銀行家都是非常謹慎,不會亂借錢的,所以美國人很多人是買不起房的。

但後來1960開始了平權運動,於是就有人發現,銀行家傾向於把錢借給白人,少數民族跟弱勢團體很難拿到。

於是人民就逼迫政府就使出力量,逼迫銀行就範,而方式就是讓有政府背景的房地產公司去收購他們的房貸合同。

於是這時候借錢的對象轉為政府了,風險消失了,銀行就開始隨便借,反正有政府扛著。

甚至是鼓勵大家來借錢,但銀行家知道,這些債務是有毒的,所以就包來包去,賣來賣去。

而且他們還相信,欠債越多,影響越大,政府就越不會讓你倒,所以就一直瘋狂地做下去。

最後導致次貸危機的發生。

結論

在現實中,歧視往往都是有原因的,尤其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下,歧視往往是有效率的。

如果出於政治原因,政府逼著商業銀行改變歧視標準,就有可能釀成惡果。
第三週--稀缺、選擇和歧視都是同義詞嗎? 第三週--稀缺、選擇和歧視都是同義詞嗎? Reviewed by Endy on 4月 08, 2019 Rating: 5

沒有留言:

Ad Home

ads 728x90 B
技術提供:Blogge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