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大片荒蕪的土地上,想要蓋一幢高樓大廈,就得打一個地基,以及畫這幢高樓大廈的藍圖,而這篇就是那個地基,那張藍圖。
1.戰俘營裡的經濟組織
故事
在戰俘營裡也一樣是有各種各樣的交易活動,不管是物品或服務的交易。
有了交易就有了價格,而價格也會在不同的時間環境下產生波動。
同時有了交易,也就有了對貨幣的需求,就是香菸,有了貨幣,就會有所謂的劣幣驅逐良幣,畢竟沒人想把真正好的香菸拿去交易。
有了貨幣當然也會有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,可能發生空襲,大家覺得可能活不久了
,存香菸幹嘛呢?抽吧,所以貨幣變少,產生通貨緊縮;也有可能有傳言,說明天可能紅十字會要送一批香菸過來,於是貨幣變多,產生通貨膨脹,到了隔天早上,發現是假的,於是價格又掉了下來,這就是泡沫被吹破了。
,存香菸幹嘛呢?抽吧,所以貨幣變少,產生通貨緊縮;也有可能有傳言,說明天可能紅十字會要送一批香菸過來,於是貨幣變多,產生通貨膨脹,到了隔天早上,發現是假的,於是價格又掉了下來,這就是泡沫被吹破了。
神奇的是,居然還有跨境貿易,外面的德國人喜歡喝咖啡,裡面的英國人喜歡喝茶,於是把咖啡存起來,偷偷運到鐵絲網外,換茶葉。
不只如此,還有戶籍制度,德國人最痛恨英國人和美國人,限制這兩國戰俘不能隨意到其他營房,但其他歐洲戰俘可以在不同營房間走動,於是歐洲戰俘做生意的機會就大一點,但當然英美戰俘還是可以給點賄賂開通的,只是障礙相對就大了點。
最誇張的是,裡面居然還有輿論壓力,有人覺得交易伴隨著虛偽、詐欺,也有人覺得不應該跟德國人交易,還有人認為,為了交易,把菸和食物都賣出去了,身體受傷了,還要住院,消耗更多物資,而這些物資屬於大家的,還有人認為價格波動太大了,要實施價格管制,當然最後是失敗的。
當然裡面也有仇富情緒,他們對中間商普遍存在敵意,覺得他們好吃懶做,巧取豪奪;其中有些中間商甚至會講特定語言,所以在交易中保存了很多商業秘密,大家對這種掌握信息不對稱的中間商,特別記恨,但其實如果沒有這些中間商,不同語言的人根本無法交易。
當然,1945/04/12這天,解放了,物資進來了,稀缺的情況緩解了,經濟組織也瓦解了。
結論
有人在就會有需求,需求不一樣就會有交易,有交易就會需要貨幣,就會劣幣驅逐良幣,就會有經濟波動、通貨膨脹、通貨緊縮,同時有交易,就會有信息不對稱,就會有中間商。
同時,人會有情緒,會有輿論,而導致了有外部性。
所以戰俘營裡的情況與外面發生的現象是一致的。
2.馬糞爭奪案
故事
先聲明,在以前馬糞可是寶貝呢!!
在1869年的美國,有兩個人(原告)在馬路上堆了18堆的馬糞,但沒做任何標誌,第二天早上,有人(被告)看到了這18堆馬糞,於是問巡邏,這馬糞是有主的嗎?巡邏說沒有,被告看著沒標誌,於是就搬到自己田裡,原告發現馬糞不見了,於是鬧上了法庭。
那這些馬糞該判給誰呢?怎樣的判決才公正呢?判決的結果可是會影響人們的行為規範阿!!
論述
如果判給了原告,人們就會知道,要尊重人們勞動的結果,不可以隨便拿,要設想他是有主人的,以至於整個社會就不用在保護財產這部分耗費太大的努力,也就不會抵銷財富本身的價值,所以人們就會積極地去創造財富,累積財富。
那如果判給了被告呢?人們就會知道,看到沒人看管的東西,就可以隨便拿,所以人們就要耗費很大的力氣去保護財產,而財富的價值就會被抵銷掉,從而沒人去創造財富,累積財富。
所以我們可以看到,在公正的背後,我們所討論的就是一個效率權衡的問題,如果我們說,一個交通肇事者,他應該負責任,背後意思是,如果他不用負責,馬路就會非常混亂,失去價值。
結論
當我們再講公正或是公平的時候,其實背後考量的,都是社會長遠的發展,只有讓社會裡每個人都去累積財富,讓社會能夠存活下來的規則,才是公正公平的規則。
3.看得見和看不見的
故事-破窗理論
有一個頑童把窗戶打破了,屋主就要去買窗戶,刺激了窗戶的生產,製造窗戶的工人就賺錢了,然後去買麵包,麵包工人有錢了,然後去買衣服,就這樣推動了一連串的生產,所以有破壞才有進步,破壞是好的。
論述
不知道有沒有人真的被這個理論說服的喔?如果有的話也就是說,每次的颱風、地震把農產品跟房屋都毀掉是好的,說這些災難雖然會造成很大的傷害,但卻會帶來下一輪的就業和GDP的增長,那些未雨綢繆的全部是白癡。
以上那些是看得見的,我們換個角度想想,如果沒有這些破壞的話,原本的資源可以拿來做其他生產,帶來更多財富,這些是不容易看見的。
這也可以延伸到,老人不退休,機器做太好,所以要把他們都破壞掉,人們才能有就業機會,那我們倒過來想想,我們如果都提早20年退休,如果沒有挖土機,我們改用鏟子挖,那這樣社會到底是更富裕,還是更貧困呢?
所以除了那些顯而易見的東西之外,我們也要發揮想像力,關注那些看不見的東西,有人得到,必有人失去,在這之中就要去比較和選擇。
結論
要做好比較和選擇,得要不僅能看見那些看得見的東西,還得盡量去看見那些看不見的東西,那些需要通過推測才能看得見的東西。
4.經濟學不關心陰謀論
故事
在台灣,經常教大家,回收的東西要先洗過,但是為什麼要洗垃圾呢?難道洗完後垃圾處理廠就不會清洗了嗎?如果處理廠最後還是會清洗,還是會分類的話,那鼓勵大家先清洗分類到底是愛護環境還是破壞環境呢?
結論
常常表面上看起來很好的東西,背後並不一定如此,而經濟學要探討的就是這背後的因果規律,經濟學不關心你的立意到底是良還是惡。
經濟學--該從哪入門?
Reviewed by Endy
on
3月 27, 2019
Rating: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