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,先來說說我們這代人,心裡覺得最悲哀的一件事,無非就是薪水了。
現在的薪水與整個物價的比例與上一代相比之下懸殊了不少,想買個東西、吃個東西所花費實際價值,比我們的爸爸那輩高出了許多。
那當然這是許多原因造成的,今天我們就不探討造成這種局面的各種原因了,這邊就一樣拿上一代的狀況與我們這代的狀況來做比較。
我們這個世代的狀況,很多我們所認知一般職業的薪水太低了。
很多上班族起薪就領個30K以內,科技業的話薪水就好點可以到40K以上
(什麼台積電阿,這種頂級的我們就不探討了),但放在整個社會上來看的話,其實也不高。
如果你想要在台北買一棟房,並且只有這份死薪水
大概要不吃不喝15年吧,哀~我看不用15年,我們只要不吃不喝15天也就不用再擔心買房了。
另一方面,這社會上還有很多不是我們所認知的一般職業,但他們的收入卻遠遠高於我們所認知的一般職業,像是很多的網紅阿、Youtuber阿,等等之類的。
這其中就包含了兩個問題
說實在話,就是上一代的觀念,對吧?
爸媽們覺得我們畢業後就應該進這些行業,打拚賺錢,然後隨著蹲的時間長,薪水慢慢調上去,同時慢慢存錢買房養家,然後到了60歲退休,再用自己存的錢加上政府給的退休金還有孩子為了養你給的錢,過著閒雲野鶴般的退休生活。
所以他們的這個觀念在長年的家庭教育中,為我們挑出了哪些是一般認知的職業
簡單說就是,他們乘上了時代的浪頭,那我們就從這個角度來看看,我們爸爸那個世代的狀況。
在我們爸媽那個世代,那是一個台灣的黃金年代,一個台灣起飛的年代。
但在那個年代,一樣有薪水高,以及薪水低的職業,那憑什麼那個世代如此輝煌,我們這個世代卻長成如此不堪呢?
答案其實就是一樣那一句話,他們乘上了時代的浪頭,而且是整個政府帶著台灣一起乘上了時代的浪頭。
當時候的政府將台灣整個帶上了名為製造業的浪頭,讓台灣開始蓬勃的發展製造業。
甚至到後來的兩兆雙星時代,更將台灣的製造業往上升級了一個層級,但那為什麼現在卻沒再往上走了呢?
因為浪頭已經過了,製造業是一種工業時代下的產物,是一種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產業,從這角度來看,台灣的成本一直在上漲,人力成本越來越高,土地成本也越來越高,那自然,競爭力就會漸漸地輸給那些人力物力成本低的地區。
甚至別說輸給人力物力成本低的地區了,根本就是輸給了另外一樣叫做機器的東西了。
至此,我們來想像一下,倘若當時的政府沒有將台灣整個帶到製造業的浪頭上,反而是專注在農業的話,那會如何,是不是也會發生和我們這代一樣的情況呢?
現在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網路成為了我們這個世代最炙手可熱的東西。
那既然政府沒有將台灣帶到這個浪頭上,那我們是不是得想想看。
該怎麼讓自己乘上這波浪頭,甚至拉一下那些明明有好東西,但是卻不知道該怎麼乘上這波浪頭,不知道該怎麼讓自己的好東西發揚光大而逐漸消亡的人一把呢。
我覺得這是我們這代人的悲哀,但換個角度想,說不定,這也是我們這代人的機會。
套個文青一點的說法,這是個最好的時代,也是個最壞的時代。
現在的薪水與整個物價的比例與上一代相比之下懸殊了不少,想買個東西、吃個東西所花費實際價值,比我們的爸爸那輩高出了許多。
那當然這是許多原因造成的,今天我們就不探討造成這種局面的各種原因了,這邊就一樣拿上一代的狀況與我們這代的狀況來做比較。
我們這個世代的狀況,很多我們所認知一般職業的薪水太低了。
很多上班族起薪就領個30K以內,科技業的話薪水就好點可以到40K以上
(什麼台積電阿,這種頂級的我們就不探討了),但放在整個社會上來看的話,其實也不高。
如果你想要在台北買一棟房,並且只有這份死薪水
大概要不吃不喝15年吧,哀~我看不用15年,我們只要不吃不喝15天也就不用再擔心買房了。
另一方面,這社會上還有很多不是我們所認知的一般職業,但他們的收入卻遠遠高於我們所認知的一般職業,像是很多的網紅阿、Youtuber阿,等等之類的。
這其中就包含了兩個問題
1.我們是怎麼分類這種一般認知的職業呢?
爸媽們覺得我們畢業後就應該進這些行業,打拚賺錢,然後隨著蹲的時間長,薪水慢慢調上去,同時慢慢存錢買房養家,然後到了60歲退休,再用自己存的錢加上政府給的退休金還有孩子為了養你給的錢,過著閒雲野鶴般的退休生活。
所以他們的這個觀念在長年的家庭教育中,為我們挑出了哪些是一般認知的職業
2.為什麼我們認知的非一般職業可以有不錯的收入呢?
簡單說就是,他們乘上了時代的浪頭,那我們就從這個角度來看看,我們爸爸那個世代的狀況。
在我們爸媽那個世代,那是一個台灣的黃金年代,一個台灣起飛的年代。
但在那個年代,一樣有薪水高,以及薪水低的職業,那憑什麼那個世代如此輝煌,我們這個世代卻長成如此不堪呢?
答案其實就是一樣那一句話,他們乘上了時代的浪頭,而且是整個政府帶著台灣一起乘上了時代的浪頭。
當時候的政府將台灣整個帶上了名為製造業的浪頭,讓台灣開始蓬勃的發展製造業。
甚至到後來的兩兆雙星時代,更將台灣的製造業往上升級了一個層級,但那為什麼現在卻沒再往上走了呢?
因為浪頭已經過了,製造業是一種工業時代下的產物,是一種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產業,從這角度來看,台灣的成本一直在上漲,人力成本越來越高,土地成本也越來越高,那自然,競爭力就會漸漸地輸給那些人力物力成本低的地區。
甚至別說輸給人力物力成本低的地區了,根本就是輸給了另外一樣叫做機器的東西了。
至此,我們來想像一下,倘若當時的政府沒有將台灣整個帶到製造業的浪頭上,反而是專注在農業的話,那會如何,是不是也會發生和我們這代一樣的情況呢?
現在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網路成為了我們這個世代最炙手可熱的東西。
那既然政府沒有將台灣帶到這個浪頭上,那我們是不是得想想看。
該怎麼讓自己乘上這波浪頭,甚至拉一下那些明明有好東西,但是卻不知道該怎麼乘上這波浪頭,不知道該怎麼讓自己的好東西發揚光大而逐漸消亡的人一把呢。
我覺得這是我們這代人的悲哀,但換個角度想,說不定,這也是我們這代人的機會。
套個文青一點的說法,這是個最好的時代,也是個最壞的時代。
90年代的我們,未來該怎麼辦?
Reviewed by Endy
on
3月 04, 2019
Rating: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