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不確定性,進化和經濟理論
故事
不確定性
經濟學家常常在爭論人是不是理性的,但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不確定性,所以並沒有說人是理性或是不理性,這種一翻兩瞪眼的答案,只有存在最佳解。
進化
有幾個人開加油站,一個開在自己家後院,一個開在山頂上,還有一個傻瓜,誤打誤撞地開到了路邊,最後誰生存下來了呢?
是那個誤打誤撞,把加油站開到路邊的傻瓜,所以她很聰明嗎?他是計畫過的嗎?他是怎麼想的呢?不重要,只要他剛好開到路邊,他就存活下來了。
結論
2.亞當斯密的人性觀
故事
亞當斯密覺得人是自私的,但也同時是有愛心,有同情心的,而這愛心與同情心,因為很有限,所以會隨著距離而下降,假設中國發生了地震,死了很多人,遠在天邊的一個英國紳士,拿出地圖看一看發現,中國離英國半個地球,安全,於是他默哀了5秒,並繼續做該做的事,此時他的手指頭被紙張割了一下,這件事的重要性就遠比中國的地震更重要了。
亞當斯密很清楚的看到了這點,那遠在天邊的人該怎麼辦呢?答案就是市場,市場是一個陌生人跟陌生人打交道的地方。
所以這是一種二分法,小圈子可以靠愛心,但大圈子就得靠市場,我們平常吃得上晚飯,買的到洗衣機,都不是因為那些人對我們有愛心,而是因為他們關心的只是自己的利益,但通過市場這個平台,大家都受惠了,於是亞當斯密為市場經濟找到了堅實的基礎,我們才把它看作是市場經濟之父。
結論
人是自私的→他有愛心→愛心有限,愛心不能擴張→我們需要一個陌生人互助的平台→就是市場
3.鉛筆的故事
故事
我們看一根鉛筆,就一根木桿,裡面有個筆芯,上面有個鐵圈,捆著一個橡皮擦,這看似簡單的鉛筆,來頭卻不小。
首先,原料非常複雜,筆桿是雪松木,上面的油漆有6層,這漆是蓖麻油做的,筆芯是石墨,鐵圈是黃銅,橡皮是紅色的,那顏料可能是硫化鎘。
再來,工藝也非常複雜,要鋸樹,要挖礦,要煉鐵,所以工人得吃飯、喝咖啡,咖啡就要航運,所以還得有人造船,涉及的人與技術太廣太深了。
結論
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掌握了製造一枝鉛筆所有的知識,而且每個生產的人可能也不知道自己正在生產鉛筆,甚至這些人可能還互相不理解,互相敵視,但最神奇的是,這支鉛筆就在這些人手上被生產出來了,其中可是包含了一代一代人的智慧結晶,以及幾千幾萬人的勞力活,但我們卻只花幾塊錢就買到了,這件神奇的事能夠發生,就是因為市場機制協調著人們分工合作。
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掌握了製造一枝鉛筆所有的知識,而且每個生產的人可能也不知道自己正在生產鉛筆,甚至這些人可能還互相不理解,互相敵視,但最神奇的是,這支鉛筆就在這些人手上被生產出來了,其中可是包含了一代一代人的智慧結晶,以及幾千幾萬人的勞力活,但我們卻只花幾塊錢就買到了,這件神奇的事能夠發生,就是因為市場機制協調著人們分工合作。
4.商業是最大的慈善
故事
在過去50年裡,西方對非洲的援助達到2.3兆美元,但卻無法給每位兒童打上1劑12美分的瘧疾疫苗,也無法給每位家庭3美元買蚊帳,降低疾病傳染。
但2005/07/16出版的哈利波特,賣了900萬冊,卻從來沒有在書店裡缺貨過。
為什麼救助非洲孩童這麼嚴肅的事,效率卻如此低呢?
論述
- 反饋機制問題 : 在市場裡,我們可以給一個人2萬元,讓他們去做生意,兩年後看賺了多少錢,判斷誰會做生意;但在慈善裡,我們無法給一個人2萬元,兩年後回來,我們沒有明確的標準來判斷誰會做慈善。
- 委託代理問題 : 許多負責行善的人,花的不是自己的錢,所以就不大負責任了。
- 所託非人問題 : 很多地方的貧困是因為政府造成的,而慈善家卻又把錢交給當地政府,如果要依靠這些政府扶貧的話,可能會造成反效果。
- 不勞而獲問題 : 持續的給他們物資,導致他們覺得沒做事也會有物資,那我幹嘛力爭上游呢?相反,他們可能甚至在力爭下游,為獲得物資,死命維持貧困。
結論
我們只是賺了錢,就可以得到如此多的物資,而這些物資的生產者甚至不是愛我們的人,甚至根本不認識,我們每天都得依靠大量的陌生人給予的慈善,而這就是商業。
第二週--自私和理性是不是經濟學的基礎假設?
Reviewed by Endy
on
3月 28, 2019
Rating:

沒有留言: